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储存等
4008100205  18618399292

首页>新闻动态

2021-12-10

智能手机给了我们自由,还是将我们奴役?

 

生活不止有手机

/ 装在手机里的生活 /

 

智能手机,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一个现代人几乎离不开的电子产品。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人们带来了困扰。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所谓“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控”,是随着移动自媒体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指用户长时间沉湎于手机媒体的各种功能、内容、设备等软硬件的体验之中,并伴随一定程度的不可控、不可抗、不可自拔等的心理现象。“手机控”者具有手机情节,又被称为“低头族”,在青少年中比例突出。由于手机媒体具有黏性、便携性等特点,对“手机控”者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和健康等带来巨大困扰和危害。

 

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较2020年3月新增网民8540万, 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较2020年3月新增手机网民8885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

 

在生活中,我们几乎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手机。很多人早上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是先刷手机,一边刷牙洗漱一边看手机,一边上厕所一边玩手机,一边挤地铁一边玩手机,上课、上班间隙见缝插针刷手机,出去玩先用手机打卡,聚餐必须手机先吃,睡前抖音刷到深夜,自拍两分钟,P图一上午......关于手机依赖,我国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的郑毅教授提出了诊断的10个行为标准:

(1)即使上厕所也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

(2)下意识地经常查看是否有未接电话;

(3)常常怀疑自己的手机响了;

(4)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在响;

(5)空余时间总不自觉摆弄手机;

(6)经常担心手机自动关机;

(7)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

(8)在明确要求关机的场合,不关机而选择振动;

(9)当手机收不到信号时产生焦虑感;

(10)在喧闹地区会不自觉反复查看是否错过电话或信息。

(请各位看官自行对号入座)

 

 

/ 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都对手机嗤之以鼻,认为手机毒害了现代的年轻人,损害了他们的健康,使他们视力下降、耳膜受损、颈椎出现问题、沉迷网络游戏、影响亲子关系,长期无节制使用手机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在生理方面。目前国内外研究已证实,过度使用手机可能引发“触屏指”、眼疲劳和不适、过敏性皮炎、听力下降、颈椎痛等躯体症状。长期频繁使用手机可造成手臂麻木、腕关节肿胀、手部动作不灵活等症状。

 

(2)在心理方面。长期使用手机可导致成瘾(依赖)行为,类似行为成瘾中的网络成瘾,手机成瘾与焦虑、抑郁、自尊、孤独感、冲动控制、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等多因素也存在关联。

 

(3)在社会层面。智能手机的信息场域能够提供海量资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当今社会一些人正在成为被信息绑架的“手机人”,且“手机人”的年龄范围在逐步扩大,微信等通信应用不仅是儿童、青少年和中年人广泛使用的交流工具,近年来也已成为老年人的新宠。智能手机也被看作是“巨机器”价值理念下的产物,人们陷入其中,机械式思维、习惯性使用手机,导致“无思状态”渐渐迷失自我。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严重者可造成财产损失,重大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驾驶中拨打手机增加驾驶员的脑力负荷,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还有很多青少年出于追求时尚和攀比的心理购买价格昂贵的品牌手机。

 

/ 手机依赖的原因 /

 

智能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但这一切是手机的错吗?智能手机作为一个电子产品、一个使用工具,它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好坏之分,关键是用户如何使用它。既然不是手机的错,那么为什么依赖手机?我们依赖手机是在依赖什么?诱发我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使用手机这个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呢?其实让我们依赖手机甚至是手机成瘾背后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单一的视角或原因是不足以解释这个行为的成因的。从生理角度考虑,可能与我们大脑结构和神经递质的差异等生物学症状有关;从心理角度考虑,可能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效能感、行为强化、人格特质等密切相关;从社会角度考虑,可能与媒介交换、需求的满足等原因有关;另外手机自身强大的功能和便携的优点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智能手机本身的优点来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家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遍尝天下美食;生活日用、衣服裤子,点击支付就有人给你送货上门;想去哪里,打开软件就能预约司机;水费、电费、燃气费再也不用跑去缴费大厅,点击屏幕就能支付;出门再也不用带钱包了;思念远方的亲人只要打开视频通话即可......手机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无须一一盘点,相信大家都有切实体会。

 

我们重点探讨一下手机依赖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之间的关系。从使用手机这个行为来说,手机使用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和意识融合,有明确目标和清晰反馈,完全自主地关注手机提供的信息而不需努力控制,自我意识和时间感消失,这种体验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心流”,这种体验令人愉悦以至于人们会以更高的代价维持该状态,从而容易导致手机依赖。

 

手机依赖还和行为抑制以及行为奖赏密切相关。智能手机功能丰富性能满足各种需求,产生心理愉悦,对于某些社交困难的个体,为逃避现实交往可能面临的挫折感而通过手机沟通,以此满足自我的情感宣泄和心理慰藉,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行为抑制。例如在乘坐电梯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漫无目的的刷手机来缓解社交的尴尬(即使电梯里可能根本没有信号)。还有的人可能会担心自己犯错,常常通过玩智能手机来缓解负性情绪。行为奖赏指的是个体对事物缺乏新鲜刺激体验,感到无聊、寂寞、空虚时通过智能手机寻求乐趣。

 

智能手机依赖与孤独感、自尊、个体的情绪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对于心思细腻、较为关注自我体验的个体,当在现实交往中受挫时,功能丰富、便于携带的智能手机可以排解孤独寂寞、情感发展、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等多种需求,因而使人更易沉溺其中。低自尊水平的个体,如果对未来缺乏明确的规划,常常感受焦虑、抑郁、烦躁、孤独等负性情绪,会将手机作为媒介转移其注意力、以宣泄其消极情绪。

 

手机依赖也和人们的代偿心理有关,当个体在现实中受挫时会转而通过其它渠道寻求代偿,而智能手机是一种能让人快速、便捷的获得心理和信息资源补偿的渠道,例如有的青少年在学业考试中受挫,转而在虚拟的王者峡谷里寻找成就感。负性情绪和错误的认知观念也容易导致手机依赖,为有效预防及干预智能手机成瘾,应积极鼓励正性情绪体验和表达,关注其负性生活事件所诱发的负性情绪,合理宣泄情绪,积极自我暗示,改变错误认知观念,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明确个人目标,学会自我控制、避免盲目冲动行为导致不良后果。

 

 

/ 为何无法摆脱智能手机 /

 

手机带来了那么多负面影响,那么我们能摆脱手机吗?答案是不能。首先手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上支付、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等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已深度嵌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覆盖了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基本的生活方式。

 

正确的使用手机能够增调节人们的情绪、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缩短了人际距离、优化了人际关系。正如我们前面论述的,智能手机对人们的情绪是一剂良药,当人们出现无聊、寂寞、空虚、孤独、自卑、失落等情绪时能快速通过智能手机提供的资讯、联络功能、娱乐功能等在短期内得到缓解。伴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相应的应用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智能手机在另一个层面也缩短了人际距离,使人们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与自己的亲人、朋友视频聊天,再也不会出现“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悲凉。

 

智能手机是时代的产物,手机作为网络、技术、媒介、信息化的浓缩物,自1973年诞生以来,以其强大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运算功能令世界折服,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现代社会中人才的竞争是全方位的,拼的是综合实力。信息素养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思考、批判、创造的能力。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一味地排斥和抵制手机,也存在和时代脱轨的风险。排斥智能手机,相当于排斥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二十一世纪了,难道你还想像原始人一样钻木取火吗?

 

 

/ 如何正确使用智能手机 /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智能手机本身,在于作为使用者的我们,我们该如何把握使用智能手机的度,合理使用智能手机,最大化的发挥它的优势,规避它的负面作用呢?

 

首先在意识上要对使用手机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如果合理使用手机,能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如果过度使用手机、甚至是依赖手机,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假如我们每天玩4小时手机,那么一个月就是12小时,一年就是1440小时,假如从20岁~70岁都玩手机4小时,那么一生将会花72000小时玩手机,折合成年的话将花费约8.21年时间玩手机......如果这些事件都消磨在无意义的玩手机上,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在精神层面需要明确的是,人们依赖手机的本质,往往是由于空虚、孤独、不会合理抒发自己的情绪、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继续疯狂刷手机来获得稍纵即逝的快感,而是去探究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绪状态,如何处理与自己、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落实在行动层面上,应当先提升自己的自控力。现如今已经诞生一些针对手机依赖者开发的手机 APP 应用软件,能够帮助人们合理、健康地使用手机。如学习期间帮你锁定手机免受其打扰的 APP 应用“我要当学霸”;用栽种虚拟大树这种趣味方式治愈“低头族”的 APP 应用“forest”;由瑞典研究者 Staffan Noeteberg 基于科学方法所研发的旨在培养用户的时间管理意识,使其养成坚定的自我管理行为的APP应用“番茄时钟”等。这类软件从手机内部引导人们积极正确地使用手机,有效防止手机沉溺与依赖,帮助人们逐步摆脱手机束缚,提高专注度。从外部环境来说,在公司、学校、家庭中可以设置专门放置手机的手机存储带、存储柜、手机橱窗等;制定手机使用公约。

 

站在社会工作的角度上,工作者可以从优势视角、认知行为、生态系统等视角出发,在社区、学校、社会等一个大的环境中营造良好的手机使用氛围,引导正确的手机使用认知;采用正念、认知行为、焦点解决等模式开展团体工作,培训个体信息检索能力,増强信息辨别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对面学习交流活动,让个体获得更多情感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严重者实施个别指导、朋辈辅导等,帮助个体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个人自我觉察、处理情绪的能力,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时间观念和规划生活的能力。

 

本文中手机指能接入互联网的智能手机

 

 

电话:4008100205

手机:18618399292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星西路国风美唐3号楼607-609

Mail:tpr@myunion.com.cn

Copyright © M.Y.Union(Beijing)Technology Co.,LTD 京ICP备160038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