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羊城,生机盎然。2025年6月26日至28日,首届全国社会工作教学创新大赛决赛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科教城校区隆重举行。这场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统筹指导、多维度协同推进的赛事,不仅是对职业院校社会工作教学创新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以教育创新驱动社会治理人才培养的战略探索,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赛事定位:锚定国家战略的教育创新实践
大赛深度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的战略部署,将社会工作教学创新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深度融合。大赛共有32支参赛团队围绕老年社会工作、社区治理等民生领域核心课程展开角逐,14支决赛团队通过 “教学创新汇报 — 无生教学展示 — 团队答辩” 三维考核,实现了从理论教学设计到实践场景落地的全流程检验。这种以赛促教的模式,本质上是职业教育对接社会治理现代化需求的主动变革,彰显了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协同机制:整合各方资源的育人合力
大赛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指导下,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智慧社会工作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主办。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精心承办,美亚联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各方携手,彰显了职业教育领域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主要承办方之一,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黄文大先生、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晓琴教授及其学院各位师生的积极参与和精心组织,为大赛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为大赛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素养,充分体现了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
创新内核:构建产教协同的教学革新生态
赛事突破传统教学竞赛的单一评价维度,形成 “技术赋能 — 实践导向 — 多元评价” 的创新体系:选手们对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推动 AI 互动问答、线上教学平台等智慧教育场景落地,实现 “科技 + 教育” 的深度融合;社区服务项目嵌入教学环节、真实案例导入课堂设计,将社会工作 “助人自助” 的专业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范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陈美招裁判长提出的 “理论与实务案例双螺旋结合”“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 教师评价三维度反馈” 等改进建议,构建了更贴近行业需求的教学评价标准。这种产教要素深度耦合的创新生态,为破解职业教育 “产教两张皮” 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行业赋能:激活社会治理人才培养新动能
赛事不仅产出 5 支 “教学创新团队” 标杆,更在制度层面实现双重突破:广东省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构建了区域性教育协作平台,推动教学资源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13 家单位获 “突出贡献纪念证书”,标志着企业从教育旁观者转变为创新共同体成员。正如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企业社工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刘丽红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大赛形成的 “院校主导、企业参与、协会指导” 三方协同机制,正在重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价值链条,使教育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战略意义:书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这场赛事的深层价值,在于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特色路径。当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王军强调 “教学创新永不止步” 时,其本质是呼吁将赛事经验升华为教育改革的常态化机制。通过持续深化 “三教” 改革,推动社会工作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价值引领的范式转型;通过扩大产教融合 “朋友圈”,让行业标准、技术前沿同步融入教学体系。这种以大赛为支点的教育创新,正在成为撬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培养 “懂理论、精实务、有情怀” 的新时代社会工作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从珠江之滨的赛事舞台到全国社工教育的改革实践,首届大赛的落幕恰是新征程的起点。当教育创新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当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深度咬合,这场赛事所蕴含的改革智慧,必将转化为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专业力量。